文|木子
从小时候写作文开始,老师就常常教导我们,开头结尾很重要。
在短为代表的“碎片化娱乐”横行的今天,更是有了很多所谓的“黄金三秒”和“黄金三章”之类的说法。
意思是说必须要在开头就先声夺人,迅速吸引到观众,并留下了观众。
也正因为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编剧和导演在开头下了不少功夫,甚至创作出了不少“神仙开场”。
对于导演和编剧而言,只要能留得住观众自己的收视率就有了,自然也不用纠结太多。
可对于观众来说这简直是把人“骗进来杀”,明明开头那么有意思,怎么越往后看就越水了呢?
近日,在《以法之名》烂尾风波逐渐走向高潮的时候,央视网就发文谈论了这一烂尾现象。
1、《以法之名》的烂尾
作为一部豆瓣开分7.8分的热剧,在大结局播出后该剧评分已经跌至7.3分,而且依然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间。
从评论区不难看出,相当多观众都是从第一集开始支持这部剧,直到最后四集忍无可忍,最终破防。
网友们对最后四集主要的不满集中于情节灌水和无意义地强行悲剧结尾。
作为一部刑侦剧,观众们关注的重点自然应该是专案组办案的主线,可在最后四集中,办案的内容却呈现了明显的边缘化。
反而是各类的煽情戏份占据了主流,洪亮一家、李人骏夫妇等主配角的感情戏将这几集塞得满满当当,最后只能让办案变得草草了事,反派被抓得莫名其妙。
除了剧情严重脱离办案主线之外,所剩不多的办案主线也没能让观众满意。
且不说直到最后专案组好像都是智商下限,能够破案完全是靠各种“机械降神”的证人供词以及反派内讧。
单说专案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万海,还因为专案组不保护证人,最后被反派杀害。
而讽刺的是,如果不是万海最后决定帮助专案组破案,他本来可以好好地活下去,最后反倒是专案组害他丢了性命。
2、央视网锐评
或许是考虑到《以法之名》毕竟是在CCTV8黄金时段播出的热播剧,所以央视网在讨论电视剧烂尾的时候也是保留了体面,并没有直接点破《以法之名》。
不同于大多数观众将问题完全归咎于悲剧结尾,认为文艺作品应该要让观众找到“爽点”,能够满足情绪发泄的正能量诉求。
央视网则是认为,现在有太多的剧作将悲剧式和开放式结尾当作了万能公式。
悲剧结局和开放式结局本来应该是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能够提升整部作品的情节张力。
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就有不少作品以悲剧作为结尾,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而且升华了主题。
但是现如今,有很多编剧为了让剧作显得不那么庸俗,也为了让观众们朝着自己引导的方向去思考,会在结尾强行设计悲剧结尾。
这并不是说悲剧结局不能被观众所接受,而是因为悲剧的太过草率和强行,让观众并没有感到悲伤,而是愤怒。
就比如《以法之名》中的万海,作为贯穿全剧的关键人物,且不说他死得毫无价值,单说他的死因就给人一种“为了死而死”的感觉。
如果说剧情中真的是专案组百密一疏,最后导致万海被害,我相信就算是喜欢这个角色的观众,也都会接受这一设定。
可编剧偏偏将故事设计成了专案组没有看出了万海的暗示,对重要证人没有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最后“坑死了”队友。
3、烂尾的真正原因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来,烂尾虽然呈现出来的结果是非常草率的结局,可却并不全是结局的锅。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开头结尾很重要的思想,认为中间的内容只要不拉胯就可以了。
在快节奏娱乐的今天,这一原则更是被简化成了只要开头好就万事大吉。
但实际上,因为缺乏铺垫和合理的剧情线设计才是一部剧最后烂尾的真正原因。
之所以我们看最后几集全是感情线,实际上就是编剧在前期为了吸引眼球开了太多的支线,到结尾不得不通过压缩主线的方式,让这些支线有一个结局。
在古典文学创作领域,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不仅开头和结尾要非常好看能吸引人,中间的内容部分也应该像猪肚子一样,又大又充实。
可纵观我们现在的短剧和网络小说,多数都是开头写得非常出彩,各种出人意料的脑洞夺人眼球。
可真的看下去却会发现,故事越往后面发展就越发地同质化,甚至因为续不上过于精彩的开头,直接选择草草结尾。
虽然这一方面是快节奏社会的悲哀,让人们失去了细细品味作品的耐心,催生了这类作品的诞生。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编剧行业质量参差不齐的一个真实写照,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我们可以在开头多下功夫,但绝不是说只用在开头下功夫就行了。
结语
很多人将《以法之名》的烂尾粗浅地归类为悲剧结局,觉得是因为观众不能接受更为残酷的黑暗结局所导致的。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从《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就能看出来,观众对于这种“不完美结局”的接受度本身是非常高的,甚至比大团圆结局的口碑还要更好。
真正让观众不满的,实际上是整个剧作的结构以及铺垫上出现的问题。
从观众的评论我们就能看出来,《以法之名》在中期就已经有了明显的拖沓和水时长问题,只不过在最后四集迎来了爆发而已。
写作讲究的是一个“凤头猪肚豹尾”,好的开头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有好的开头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同样地,我们也不能太肤浅地把烂尾的原因片面归咎于结尾本身,而忽视了整部电影的逻辑不合格。